雁鸿 让世人感受中国传统手工饰品之美
来源:天津日报  2022年10月12日10:07

  68个易拉罐仿制苗族全套头饰、3000颗坚果壳做出黄金盔甲、140个易拉罐打磨出2600片雪花状甲片做成中国风冰雪铠甲、用易拉罐仿制国宝金嵌珍珠天球仪……短短四年间,“85后”成都女孩雁鸿创作了200多件精美的手工饰品,并将制作视频发布在短视频社交平台上。视频的火爆出圈,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了这位心灵手巧的女孩,也让中国传统手工工艺走出了国门。从手工爱好者,到手工艺人,雁鸿凭借自己的一双巧手“变废为宝”,也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手工技艺之美。

  源于热爱,精于创新

  记者:2018年您在B站上发布了您的第一条手工短视频,当初是怎么想到要做一名手工UP主的呢?

  雁鸿:我开始做短视频的起因说起来也是机缘巧合。那时我的职业是一名化妆师,经常会做一些手工饰品,当时电视剧《延禧攻略》正在热播,剧中富察皇后佩戴的绒花头饰非常好看,我就尝试着用扭扭棒仿制,并拍照发到了朋友圈里。很多朋友看到后说很喜欢,希望我可以教她们怎么制作。我想一个一个教太难了,不如将制作的过程记录下来,做成一期教程视频发给她们,也许效果会更好。就这样我录制了我的第一条手工视频,并发布在了B站上,后面我又陆续发了几期制作发簪等饰品的视频,反响都不错,也有很多网友在底下给我留言,鼓励我坚持下去,这也让我觉得我正在做的这件事是有意义的。从2019年开始,我的“粉丝”量突破一万,我也决定要在B站上持续更新我的手工作品制作视频,来回馈这些支持我、鼓励我的网友们。这一做就是五年,这五年里我成长了很多,也收获了很多,我也很庆幸当时做出了这样的一个决定。

  记者:古风头饰工艺繁复,制作起来并不容易,您之前有专门学习过手工制作这方面的技艺吗?

  雁鸿:我之前并没有专门学习过手工制作这方面的技术,但我的父亲是一位美术老师,或许是受到他的影响,从小我就对与美术相关的事物很感兴趣。我本科学习的是护理专业,毕业后做了两年的护士工作,父母自然都希望孩子可以有一份稳定的工作,安安稳稳地走下去,但我的心里始终向往可以去做一份自己真正喜欢的事业,加之我的身体不太好,护士工作长期的高压状态也让我有些吃不消,所以我毅然地选择了辞职。辞职后我去学习了婚礼化妆,在学习过程中,我发现婚礼造型不仅仅要有好看的妆面,配饰也十分重要。但采购头饰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,婚礼造型更新得很快,基本上三个月就要重新购置一批头饰。我想与其花钱去买这些批量生产的饰品,倒不如买一些材料自己动手来制作,融入自己的创意做出来的饰品是独一无二的,也更有新意。但真正做起来其实是很难的,因为我并没有专业学习过这方面的技术,脑海里的很多想法都无法完美地呈现出来。我只能一边自学,一边不断地尝试,直到寻找到解决的方案。比如在我早期的视频里,有一枚利用仿点翠工艺制作的发簪,这枚发簪在制作的过程中,我尝试了很多种方法,仿点翠的制作工艺也是在这个过程中一点点摸索出来的,现在看来当时做出来的饰品都很“小儿科”,只能算是手工,离传统工艺还相差甚远,但也确实付出了很多努力。

  记者:“用68个易拉罐仿制苗族全套头饰”这期视频播放量超过了200万,您是如何想到可以用人们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废物来制作头饰的呢?

  雁鸿:这是我偶然间的一个发现,有一次我在制作饰品时,发现铜片不够了,当时手边有一个易拉罐,我就想是不是可以用铝片来代替铜片,没想到做出来的效果出奇好,从那以后我就经常用易拉罐来制作饰品。我印象中,制作这个苗族头饰,我和我工作室的小伙伴用了大概20天左右的时间。其实用易拉罐制作头饰是一件很有挑战的事情,我们需要将易拉罐进行打磨,再按图纸裁剪和加工成一个个零件,最后拼接组装在一起,做十个、二十个还好,但当你需要做几百上千个零件时,这是一个很考验耐心的过程。

  在今年的4月24日──中国航天日,我们发布了一期用易拉罐仿制国宝“金嵌珍珠天球仪”的视频,这也是目前为止我认为做过最难的一个作品。天球仪本身结构十分复杂,并且涉及很多天文学知识,在制作前期就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。天球仪的制作工艺更加复杂,托盘上的九条龙形态各不相同,每条龙的鳞片也是用易拉罐一个个剪出来的,光鳞片我们就剪了上千个。原本我是希望可以在4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顺利着陆那天发布这期视频,以此向探索星辰的中国航天人致敬,但天球仪制作过程过于复杂,我们没能赶在那天之前完成,有些遗憾,好在在中国航天日之前完成了,也算圆满。

  很多人看到我用易拉罐来制作饰品都感觉很新奇,其实在我们身边有很多可以利用的材料,只是我们没有发现它,比如用塑料水瓶、泡面盒、包装纸袋、坚果壳等,这些看似毫无用处的东西,其实与我们常用的手工材料在材质上是有相似性的,只要合理利用,或许可以给我们带来很多的惊喜。

  传承非遗手工技艺,展示传统文化之美

  记者:您的作品创作灵感来源于哪里?

  雁鸿:我最初的灵感来源就是影视剧。我很喜欢看古装电视剧,剧中精美的服饰很吸引我,比如我仿制的第一个大型发冠就是《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》中明兰大婚的头饰。再后来我发现很多仙侠剧中的人物形象大都来源于《山海经》,我便开始从中国传统神话和古代壁画中寻找灵感,创作了“山海经”系列、“敦煌”系列等作品。在我看来,中国传统文化就是一座巨大的艺术宝库,里面有太多太多的东西值得我们去学习和运用,我也从中源源不断地汲取灵感。

  记者:提到传统,去年您拜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──成都银花丝制作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倪成玉为师,学习花丝镶嵌技法。能不能聊聊您的这段拜师经历?

  雁鸿:说起来,我能认识师傅真的也要感谢网络。在拜师前,我制作手工作品完全是靠自己摸索,虽说也能做出一些作品,但和传统工艺相比还有很多粗糙和不专业的地方。随着我在B站上发布的视频越来越多,关注我的网友也越来越多,其中就有内行的专业人士给我提出了很多宝贵的建议,我也意识到如果想长久地做下去,就必须要去学习。在刚开始制作头饰时,我并不知道什么叫花丝镶嵌,直到看了网友的评论,我才了解到中国传统头饰造型大都使用这种技术,我便萌生了学习这门技艺的想法。后来网友告诉我,成都就有一位花丝镶嵌技艺大师,经过多方联系,我终于见到了我的师傅倪成玉老师,她教会了我许多,不仅仅是花丝镶嵌这门传统技艺,更多的是师傅作为非遗传承人身上那种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,让我深受启发。现在我学到的仅仅是这个技艺的冰山一角,但这也让我多了一份使命感。接下来,我想把花丝镶嵌这个非遗传统技艺钻研透,让更多的人看到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美。

  记者:携清代钿子头饰赴英国牛津大学演讲,手工制作的11款头饰在米兰时装周亮相,您不仅让国人感受了中国技艺的美,也让世界看到了中国传统之美。

  雁鸿:这些年我的手工视频发布在各个网络社交平台上,受到了不少海内外网友的喜爱,我知道这不仅仅是对我个人的认可,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可。做手工饰品的这几年让我深刻体会到,中国传统文化正在慢慢复兴和崛起,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喜欢传统文化,想要了解传统文化。而我作为一名中国人,更希望可以将我们中国宝贵的文化财富展现在世人面前,让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。

  前一阵有网友告诉我,我的经历被写进了全国联考作文题目中,这让我感到非常自豪。我更觉得我要做好表率,给在我之后的人树立一个好的榜样。接下来我还会继续深造,完善手工技艺,做出更多更有价值的作品。(徐雪霏)